查看原文
其他

校风学风 | 焦扬书记提到的这些复旦人,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

2017-06-14 复旦研究生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把这个奋斗的责任扛在肩上,举在手上,一代一代复旦人,在伟大的时代投入奉献。” 6月13日下午,在2017届毕业生毕业倒计时10天之际,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为应届毕业生上最后一堂思政课。


在这最后一课上,焦书记用众多复旦人的鲜活的事例勉励复旦毕业生主动“融入大时代、奉献大时代”。在时代的长河中, 这些复旦人“始终坚守家国情怀、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始终洋溢人文气息、始终秉持严谨学风”、“勇敢投身伟大时代,奉献伟大时代”。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这些复旦人的背后,带你领略复旦人的气质和精神。


马相伯

创办复旦公学,中国人自主创立的第一所大学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复旦大学创始人,首任校长。出生于1840年的马相伯见证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的失败之后,目睹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惨痛现实,清醒地看到清王朝已末日将至。马相伯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马相伯遂创学院,定名震旦。震乃秦字谐音,系古代外国对中国之称呼,旦即早晨,“震旦”意谓中国之曙光。因马相伯坚持“不能把震旦学院办成宣扬宗教的学校,一切宗教教义的宣传均应退出学校的领域”,这触怒了天主教会当权者。1905年春,法国天主教会主管阴谋夺取震旦学院,强迫马相伯“住院养病”,派其爪牙南从周接管,“尽改旧章”,妄图改变学校性质。1905年,马相伯宣布脱离震旦学院,创办复旦公学,成为中国人自主创立的第一所大学。在马相伯率领下,全校师生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终于闯出了一条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创办新型大学之路。

 

颜福庆

为千万人提供“托命之场”



颜福庆(1882—1970),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其何以完我医家责任?歇浦兮汤汤,古塔兮朝阳,院之旗兮飘扬,院之宇兮辉煌。勖哉诸君!利何有?功何有?其有此亚东几千万人托命之场!” 这是国立上海医学院(简称上医)的校歌,老上医莘莘学子传唱的一首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而意蕴悠远的校歌。用满腔的热忱为为千万人提供托命之场,也是上海医学院的创建者颜福庆的为医准则,正是这种坚挚的理念和崇高的情怀,将他铸造成了中国的医学泰斗。医学思想直接影响到医学教育。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吴淞创立,是中国国立大学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

 

 

严幼韵

“谦诚厚爱”,复旦第一届女生给毕业生的最后一份礼物


严幼韵女士身着旗袍,气质绰约


严幼韵(1905-2017),复旦大学的第一届女生,上海总商会第一任会长严筱舫的孙女,上海滩有名的美女,早年以“84小姐”(汽车牌照84号)闻名大上海。1929年她与年轻的外交官杨光泩结婚,婚后不久陪同丈夫赴欧洲任职。1938年杨光泩出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在日本占领马尼拉、杨光泩与七名中国外交官惨遭日军杀害的日子里,严幼韵带领其他遇难官员的遗孀和孩子数十人,战胜重重困难,顽强自救,一直到抗战胜利。



严幼韵女士(左一)和家人的合影


1945年,严幼韵携三个女儿到美国,不久进入联合国工作,担任联合国首批礼宾官。1959年她与著名外交官顾维钧结婚,不断为家人和朋友营造幸福愉快的生活。



焦扬书记为2017届毕业生上最后一堂思政课


为了给2017届所有的毕业生送上一份礼物,5月23日的下午,焦扬书记特意联系了远在美国、和复旦同龄的112岁老校友严幼韵女士的女儿杨雪兰女士,请严幼韵校友为2017届毕业生题写寄语。严幼韵校友欣然应允,并和家人商定,题写“谦诚厚爱”四个字。可是就在严幼韵校友的女儿回复邮件征求意见的当天,严幼韵女士就在睡梦中驾鹤西去。在2017届毕业生最后一堂思政课上,焦书记带来了老校友严幼韵女士送给复旦大学本届毕业学子的寄语——“谦诚厚爱”,谦逊待人,诚信为本,厚德载物,大爱仁心。“谦诚厚爱”这四个字,是严幼韵女士气质的写照,也是她坚强、乐观、112年人生的生动写照,也是复旦人、复旦校友气质的写照。

 

蔡祖泉

中国照明之父 



蔡祖泉(1924-2009),我国著名电光源专家,原我校副校长、校电光源研究所所长,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电真空、电光源研究,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创造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1963年,蔡祖泉和助手们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主要用于道路照明。经与上海亚明灯泡厂合作,1964年该灯就出现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同年,1000瓦的卤钨灯又研制成功,主要用于农业打谷场照明,深受农民兄弟的欢迎。到1965年底,蔡祖泉和助手们接连研制出脉冲氙灯、氢弧灯、氪光谱灯、超高压强氙灯、充碘石英钨丝灯和超高压强汞灯,大大缩短了我国电光源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有些新光源还获得了国家科委发明二等奖。此后,蔡祖泉和助手们乘胜前进,又研制成功大功率长弧氙灯,在上海人民广场点亮后人称“人造小太阳”。


在他近60年的电光源科研生涯中,取得了不计其数的研究成果,屡屡开创中国电光源领域的先河,并将成果无偿地转化成为生产力,使中国从零开始走向世界电光源大国。同时,他还培养了数千位的电光源专业人才,弥补我国电光源人才匮乏的不足。


谢希德

真实而美丽的科学女性



谢希德(1921-2000),物理学家、教育学家,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无论是对中国物理学的开拓性贡献,还是治校育人的出色成就,抑或个人情感价值的独特坚守,她都是令人难忘的。谢希德是活跃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她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大学度过的,她率先打破当时大学只设文理两科的旧格局,将复旦大学转变为拥有人文、社会、自然、技术和管理等多门类科学的综合性新大学。与此同时,谢校长爱美、爱生活,她品位很高,对美有特殊的感受,在音乐、美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谢校长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是她超人毅力和工作精神的源泉。


 

谷超豪

诗人科学家



谷超豪(1926-2012),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谷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五个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是将数学学科作为整体加以把握的全局观,二是开展具有实际背景的理论研究的作风,三是献身科学、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志向与精神,四是开拓创新、坚持原创的科研特色,五是为学生引路的育人理念。


谷先生是诗人科学家,言语不多却往往十分精辟,只言片语中便显智慧。谷先生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科学研究融入自己的整个生命之中,使科学研究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谷先生身上体现了大师所必备的素养,德性、智慧、仁心以及在人类知识框架之下正确看待自身所在学科的地位和未来发展的洞见。



崔之义

老上医“崔老虎”

图右为崔之义


崔之义(1908-1975),外科学家,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副院长。1950年,崔之义为解决大血管创伤的治疗问题,大胆设想用国产丝绸试剂人造血管,以代替进口人造纤维血管。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57年首次为右侧大腿动脉患血管瘤的农民,置换了一根长达11cm的真丝人造血管,手术获得成功。他与协作者不断总结提高,于1959年制成我国独创的无缝具环状皱褶的真丝人造血管,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多篇有关论著。《真丝人造血管—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一文在罗马第20届国际外科学会议上宣读,引起国际外科学界的浓厚兴趣和赞赏。


他身为医学院副院长,仍坚持每周到中山医院去进行指导性查房。为使学生掌握技术,他不厌其烦,细心做示范手术,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毫无权威的架子。对待病人总是竭尽全力。1959年,为抢救一位大面积灼伤的病人,毫不迟疑地将自己刚刚故世的父亲皮肤捐献给患者,植皮后病员得救,真正做到了完全彻底为病人。同时也严格要求下级医师和实习医师,对待病人不得有半点疏忽。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有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医务界的著名专家。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谭其骧(1911-1992),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一生恪守“锲而不舍,终身以之”的学术态度,打通传统考据学与现代地理学,将中国旧式的沿革地理发展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谭其骧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由他领衔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已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基础工程之一。


陆谷孙

编著《英汉大辞典》的“老神仙”



陆谷孙(1940-2016),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翻译家、“英语大师”……种种名头和赞誉的背后,让复旦大学学生们记住的,是陆谷孙先生每个学期都为本科生开课,知识渊博谈锋敏健,每堂课“至少让学生笑三次”,年年入选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让喜欢戏剧的人们记住的,是他对莎士比亚的痴迷和研究;出了这些“小圈子”,真正能让更多人发一声“哦”的,是《英汉大词典》的主编。词典编纂历时近20年,陆谷孙1976年参与,10年后成为主编,加上第一版之后的修订,以及随后为海外读者而编写、2015年才大成的《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的大半生,都与词典为伴。

 

来源:文汇报、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复旦大学希德书院等



猜你想看:

优秀毕业生 |  彭佳君:一个浪漫的科研工作者

孙浩获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 | 关于复旦,他想说

点滴构筑幸福缘 | 在这里,有我们的第二个家

最好的年纪,我们选择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